招股書顯示,暴風上市募集的資金大部分將用于“互聯網高清視頻服務平臺的升級與擴建項目”。在版權方面,馮鑫表示一定會加大投入,但基本方針不會變,“版權是給用戶看的,而不是作為競爭武器來用?!?/div>
這可能是最適合暴風的打法,但不能忽視的一個問題是:采取保守策略的視頻網站都在日益邊緣化。有不愿署名的業內人士向網易科技表示,對暴風來說,保守意味著短期業績有保障,但與虧損相比,失去未來和想象空間會更加可怕。
熊曉鴿在上市儀式致辭時說:“我在中國做風投20多年,投了很多互聯網公司,但一直有個遺憾:這些公司都是在國外上市的。四年前,我們決定讓暴風科技在A股上市,今天暴風成功站在了這里,我再也沒有遺憾了。我希望以后優秀的公司不一定非要在國外上市,在國內創造好的產業、好的就業機會,同時帶給國內投資人更多的投資機會?!?/div>
暴風科技確實是中國第一個打破VIE架構,回歸A股的公司。暴風上市也是熊曉鴿手下的第一支人民幣基金上市,據介紹,這只基金名為“和諧成長”,擁有資金36億,來自社?;?、國科控股、北京市國資中心,以及中關村、海淀、重慶、杭州、上海楊浦、無錫等地的引導基金。
馮鑫和熊曉鴿認為,暴風上市是一個標志,標志著互聯網企業回歸A股潮的開始。馮鑫甚至想出一本教材,講述暴風打破VIE結構回國A股的歷程,“分享給其他家想回A股的互聯網公司”。
這些觀點經過部分媒體放大之后,“互聯網+A股”的討論來勢洶洶,仿佛A股復興指日可待。問題來了:真是如此嗎?
首先需要弄明白的是暴風為何放棄赴美上市。按照馮鑫的說法,四年前暴風在視頻領域的競爭壓力很大,優酷剛上市,自己的資源和實力與優酷差距不小,而且美國人不喜歡也不理解“在線視頻+客戶端”這一中國故事;在經過權衡之后,熊曉鴿拍板要國內上市,隨后國內資本接手國外資本,暴風開始了長達三年之久的創業板上市籌備之旅。
因此,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暴風上市與A股復興聯系起來就是一個二流視頻網站不被美國人看好但是回到國內大受歡迎的故事。
更多的問題緊隨而來:優秀的互聯網公司以后會跟隨暴風這條路嗎?
很多業內人士給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他們認為:如果一個公司能做到行業第一或第二,紐交所和納斯達克仍然會是它們的首選。
對于如今的互聯網公司而言,大部分公司拿的仍是美元基金。不可否認,這幾年人民幣天使和基金的數量正在變多,但大的狀況并沒有改善?;ヂ摼W早期投資市場,仍然由海外基金把持,國內的投資人們似乎更喜歡跟投——哪個大基金投了什么項目,他們會立馬去求著讓自己也跟一點。
這種狀況不僅僅發生在pc時代,移動時代有著繼續延續的趨勢。比如在時下最熱門的o2o、智能硬件等領域,仍然到處可見紅杉、鼎輝、軟銀賽富、IDG、達晨創投、北極光的海外力量,單獨由國內基金主投的項目少之又少。
不敢投的原因很多,害怕風險,害怕目標公司的競爭對手被巨頭投資。鑒于規模小、獨立性差,由國內投資者主導的成功項目短期內仍然不會激增。而對海外基金來說,退出的最好渠道是赴美上市,它們沒有理由喜歡A股。
其次,對暴風這樣的公司來說,回歸A股就一定是好事嗎?A股上市是里程碑,意味著創始人、團隊和股東都有了回報的渠道。暴風上市誕生了多少個千萬富翁,馮鑫說他不知道,還在算?,F在的問題是,暴風好像真的在A股刮起了一場風暴,但這場風暴到底能持續多久?對暴風長遠發展的意義何在?
以樂視作參考。這個市盈率200多倍的企業,最近幾天股價直逼100元,市值超過800億,背景卻是:一個做視頻和電視的企業要跑去做手機和汽車,而被認為支撐其未來的互聯網電視已近一年未發布新品。
簡而言之,A股是個神奇的地方,暗礁滿布,渾水摸魚,莊家和散戶斗智斗勇,對置身其中的企業來說,是好是壞很難評價。暴風一類的互聯網企業,本來是信仰陽光財富的一代,在A股這個生態中能否出淤泥而不染,保持透明合規,這是它的挑戰。
總之,吶喊互聯網公司回A股還太早了。暴風開了個無奈地頭,誰會繼續續寫,我們拭目以待。